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感受人性善念,错过实在可惜

的图片 第1张
这部‘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密苏里艾比镇外的三块告示板)’是今年奥斯卡入围片中我最喜欢的片子,虽然表面上它是一个母亲因女儿被奸杀案迟迟未破而杠上警察局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最终想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善念”、以及“定义一个人善恶的基本原则 ”。欣赏本片时我多次联想起昆汀塔伦提诺的‘八恶人’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片中对于人的善念的描述也数度让我落泪。一部全片充斥著粗鄙脏话与暴力阴影的电影,却让观众在结尾时只看到人性中的善良与光辉,而且完全不说教也极具娱乐性,这实在是一个天才编导才能做到的事,而这位天才编导就是马丁麦克唐纳(Martin Macdonald)。

这位导演的创意与才华在他的前作‘杀手没有假期’以及‘疯狗绑票令’中就已经展露无遗,这次导演构思的故事较贴近真实世界(虽然艾比镇也是个虚构的小镇,但是片中已经没有一般人不可能遇到的神经杀手满街跑啦!^_^),在剧情设计上虽然不像前两部那样充满惊奇与天马行空的想像,但许多峰回路转的剧情转折处还是让观众极受震撼,而且这些剧情转折都用在呈现“人与人之间的善念”,层次上已经超越一般制造戏剧效果与张力的作用了。

本片故事一开头就很吸引人,一个坚毅愤怒的母亲,租下公路旁三面巨大的广告版,控诉小镇警长侦查她女儿被杀案件的无能。小镇警长身患绝症、又有一个具暴力倾向的妈宝冲动助手,这件事情到底会如何演变?女主角会不会屈服于小镇居民怜悯警长的民意之下?警长真的办事不力吗?真正的凶手是谁?片中母亲破碎哀伤的心要如何获得平静?

的图片 第2张

(观影后查资料才知道,Ebbing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小镇,镇上所有的布置都是电影小组设置的,拍摄点在北卡罗莱纳州)

由于已经有太多影评讨论剧情以及关于片中“演员演技”、“仇恨只能引发更大仇恨”、“种族与畸形歧视”、“母亲的内疚转换成指则他人的行动”、“美国社会缩影”等议题,我就不多说了。这里就以片中的剧情转折点来看导演令人折服的编剧与想法。

~以下有雷~

片中第一个让人震撼的转折是警长威洛比(伍迪哈里逊Woody Harrelson饰)在警局质询女主角蜜儿芮德(法兰西斯麦朵曼Frances McDormand饰)时吐血到她脸上的段落,这个突发事件让两人从原本剑拔弩张的敌对状态中转变成对彼此的歉意与关心。让观众意识到:其实抛开各种制度、立场的对立与限制,人与人之间是存在著很根本的善念的,只是我们通常都被外在社会所加附给我们的标签给制约了,我们表现的都是我们的“身份”所该表现的样子,而不是我们的“本质”所该表现的样子。

第二个令人揪心的转折则是警长的自杀,以及他接下来的三封遗书,尤其是写给蜜儿芮德以及警员狄克森(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饰)的这两封,应该没有观众看了不被感动的。警长温和平静的语气,诙谐又诚恳的言辞,交织在蜜儿芮德纵火烧警局与狄克森心态转变护著档案逃生的蒙太奇中,导演再一次让观众感受到“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善念”。

即使成长的环境中我们常被灌输对立与仇恨(例如狄克森的暴力逾权痛殴广告商Red、对黑人的歧视,都是该时代社会氛围下的产物),但是一个人是不是个善良的人?是不是个好人?其实是有一个本质上可以判断的原则的(这个原则是什么?导演在结局前的转折中提出了解答),这也是警长有信心可以唤醒狄克森心底善良的原因。善良可以引发出更多的善意,影片后段无谓的对立减少了,揪出真正坏蛋的过程开始制造出剧情的高潮。

的图片 第3张
(这场警局大火是片中重要转折之一)

第三个让我在戏院中泪崩的转折,则是狄克森在医院中与Red同房、Red展现出的宽恕与善意以及狄克森的悔意与愧疚。Red并不是矫揉造作地要表示原谅,而只是人性中非常单纯的对受苦的人表示关怀。狄克森也不是戏剧化地表示忏悔,而是默默地承受这个被他重伤的人、这个勇敢又善良的人、这个他平常在心里嘲笑的人,所给予他巨大的善意与温暖。两个重伤的仇人住在同一病房这样的桥段设计,让我想起‘战争与和平’中有一段类似的安排。

;

‘战争与和平’中主角安德烈公爵在战争中重伤住院时看到邻床一位同样是重伤的伤兵病患,仔细端详后发现这个人竟然就是他的情敌(这个无耻情敌数年前诱拐他未婚妻,害她身败名裂,也破坏了他曾经可能拥有的幸福),此时这个情敌双腿已被截肢,性命也可能难保。看著这个情敌在受苦,安德烈公爵长久以来对他的极度憎恨突然消失了,取代而来的是彻底感受到人性中的怜悯与原谅。

在‘战争与和平’中,大文豪托尔斯泰以长篇的文字非常细腻地描述了安德烈公爵的心境,借此阐述了关于人性善良与仇恨原谅的哲思,当初阅读这段时带给我很大的感触。但在本片中,导演用一杯插著吸管的柳橙汁,让影片想说的千言万语简化成一个影像,让观众各自在心中找到可以对应的阅读、观影、或人生经验,触动更多的感动。这实在是非常非常令人佩服的。

第四个转折,是狄克森拼著被揍死的危险,在酒吧中挑衅嫌犯以获得他的DNA。这一段导演同样在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善念”,就像Red原谅狄克森,还给他一杯带有吸管的柳橙汁,狄克森也原谅了蜜儿芮德,还为破她女儿的案子忍受身体上巨大的痛苦(他可以不要这么拼命的),被警长唤醒的善念让他懂得牺牲,也让他证明自己可以是个优秀的警探。

接下来第五个转折,就是片尾蜜儿芮德与狄克森一起出发要去寻找那个作恶的人,这个人不是杀害她女儿的凶手,但他非常明确地曾经犯下过一模一样令人发指的罪行,当法律因为缺乏证据无法主持公道时,这两位片中的主要角色想要自力救济、替天行道。

在车上蜜儿芮德向狄克森坦诚警局纵火案是她干的(这表示是她害狄克森差点丧命),狄克森的回答令人绝倒:“当然,不然还有谁?”,这表示全镇的人都知道这是蜜儿芮德犯的案,也表示全镇的人都原谅了她,体谅她遭丧女之痛后的非理性反应(这时警长已经死了,大家的同情心重新有了聚焦)。导演在这里又再次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的图片 第4张
(一直要到结局前,我们才知道其实大概全镇的人都知道警局纵火案是女主角干的,只是大家都选择了原谅)

不仅如此,这一段还展现了“定义一个人善恶的基本原则”。那是什么呢?

影片最后安排这两个原先因立场不同一度成为死敌的人,因为一个“为社会除害的念头”而成了同伴,但是当他们真正找到这个败类时,他们会动用私刑杀他吗?导演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他让这两个角色在路上慢慢商量,影片就此结束),但这个有别于一般“将坏蛋除之而后快”的电影结局,已经说出了导演心中“定义一个人善恶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心地善良的人是不会刻意杀人的”,无论你再怎么恨、对方再怎么该死,心地善良的人是下不了手的。

;

这一段让我想到‘八恶人’(结局一样是两个原先的死敌最后一起合作),‘八恶人’也是一部想讲“定义一个人善恶的基本原则”的电影,导演昆汀塔伦提诺的定义则是“善良的人不会滥杀无辜”。两部片的观点很像,看这两位以鬼才闻名的导演有著类似的想法、却用迥然不同的故事与背景来诠释,对观众来说,实在是很有意思、很享受的一件事。

的图片 第5张
(‘八恶人’绝对是可以与本片作主题做对照组的片子,很有意思)

这部片对三位主要角色(母亲、警长、警员)的刻划超级成功,演员演出无懈可击,已经在各大影展夺下多项大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对每个次要角色的描写也不含糊,副警长、女主角的儿子、前夫、爱慕者(‘冰与火之歌”中的侏儒彼得汀克莱杰饰)、广告商Red这些男性角色都有其代表的面向。女性次要角色中虽然Red助理以及前夫女友乍看之下都有花瓶无脑的感觉,但仔细察觉,这两个角色代表了一种纯真、谦虚、真诚、同情、善良与智慧,提醒观众观众不要只看人物的表面而流于对这类女性有著错误的刻板印象。

的图片 第6张
(前夫小女友这个角色也很有意思,她显示出一个看似无脑的辣妹,其实具备了“善良”、“上进”这两样为人最重要的美德)

总之,这部片与‘敦克尔克大行动’是这次奥斯卡入围片中我最喜爱的两部片,‘Dunkirk’有史实支撑,,本片则完全是导演一手构思出的故事,两者都经得起反复欣赏,实在难分轩轾。我个人觉得本片可以引起较多对于人性善念的感动,‘Dunkirk’则有一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战争历史牺牲恢宏感。诺兰因‘敦克尔克’入围最佳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因本片入围最佳编剧,实在是非常明智的奖项入围分配。本片全省上映厅数不多,请千万不要错过了,片中的影像设计与配乐是绝对值得您进戏院欣赏的。另外也提醒哭点低的观众记得携带足够的面纸。:)

;

IMDb:8.3(好评不断)
MyScore: 9.2(片中粗口甚多,但不妨碍最后让人感受人性善念而泪流满面^_^)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进戏院观赏,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错过)

PS.奥斯卡再过两天就要颁奖啦!我得加快速度,赶紧把其他入围电影的心得简短列出才行啊!><

***

赞 (1)